计算机系统结构复习笔记 - 第一、三章

转载自 BakaNetwork/ComputerArchitecture - GitHub,有少量修改。

  • 基础知识
  • 流水线

第一章 基础知识

重点

系统结构的相关概念

  •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 计算机系统结构基本概念(广义机器、透明性、编译)
  • 计算机系统结构、组织、实现的定义
  • 计算机系统分类方法/Flynn 分类法

基本原理和性能公式

  • 大概率事件优先
  • Amdahl 定律
  • 程序的局部性原理
  • CPU 性能计算
  • 加速比公式应用

性能评价标准

  • 性能指标(CPU 时间、CPI、MIPS、MFLOPS)

计算机系统结构相关概念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计算机是由硬件、软件、固件(固化的微程序)组成的复杂系统,按机器语言功能划分为多级层次结构。

下面两级(微程序级、传统机器语言机器级)使用硬件/固件实现,称为物理机。上面四级由软件实现,称为虚拟机。第二级(传统机器语言级)是软硬件界面。

层数 语言 实现
0 布尔语言(硬件)
1 微程序指令 用微指令集编写微程序,固件、硬件来解释
2 传统机器语言 传统机器语言程序有 L1 级微程序或 L0 级硬联逻辑进行解释
3 操作系统 包括传统机器及操作系统级指令,由微程序解释
4 汇编语言 翻译成 L3 和 L2 级语言执行
5 高级语言 通过编译程序翻译到 L4 或 L3 级,或通过解释方法实现
6 应用语言 由应用程序包翻译到 L5

翻译和解释:一般情况,上述六级层次的 L1-L3 用解释实现,而 L4-L6 用翻译实现。

  • 翻译:用转换程序把高一级机器上的程序转换为低一级机器上的等效程序,然后再在这低一级机器上运行。速度快、占用空间大。
  • 解释:对于高一级机器上程序中的每一条语句或指令,转换为低级语言的一段等效程序执行,执行完后再去高一级机器取下一条语句或指令。速度慢、占用空间小。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定义:

  •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指传统机器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属性,即概念性结构功能特性
  •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实质:确定计算机系统中软硬件的界面,界面之上是软件实现的功能,界面之下是硬件和固件实现的功能。
  • 透明性:一种本来存在的事物或属性,从某种角度看好像不存在或看不到。低层机器的属性对高层机器程序员来说通常是透明的。
  • 广义系统结构定义:包括指令系统结构、组成、硬件。

软件是促使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用是促使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器件是促使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计算机系统结构、组成、实现:

  • 计算机系统结构:数据表示、寻址规则、寄存器定义、指令集、终端系统、机器工作状态的定义和切换、存储体系、信息保护、I/O 结构等。

  • 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包含物理机器级中的数据流和控制流的组成以及逻辑设计等。着眼于:物理机器级内各事件的排序方式与控制方式、各部件的功能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联系。具有相同系统结构的计算机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机组成。

  • 计算机实现: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着眼于:器件技术、微组装技术。同一种计算机组成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计算机实现。

    • 机器指令集的确定、主存容量与编址方式等属于计算机体系结构。
    • 指令实现方式(取指令、去操作数、运算、送结果等的具体操作及排序方式)、主存速度与逻辑结构(多体交叉存储)等属于计算机组织(计算机组成)。
    • 实现指令集中所有指令功能的具体电路、器件的设计、装配技术,存储器器件和逻辑电路的设计等属于计算机实现。

计算机系统分类方法/Flynn 分类法:

  • Flynn 分类法:按照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多倍性分类。

    • 指令流: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序列。
    • 数据流:由指令流调用的数据序列。
    • 多倍性:在系统最受限的部件上,同时处于统一执行阶段的指令或数据的最大数目。

    分为 SISD(传统顺序处理计算机)、SIMD(阵列处理机)、MISD(流水处理机,有争议)、MIMD(多处理机)系统。

  • 冯氏分类法:用最大并行度\(P_m\)(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最大二进制位数)分类。

    • 字串位串 WSBS:纯串行处理机
    • 字串位并 WSBP:传统单处理机
    • 字并位串 WPBS:同时处理多个字的同一位
    • 字并位并 WPBP:同时处理多个字的多个位

    平均并行度:假设每个时钟周期内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位数为\(P_i\),则\(T\)个时钟周期内的平均并行度为\(p_a = \frac{\sum_{i=1}^T P_i}{T}\)\(T\)个周期内的平均利用率:\(\mu = \frac{P_a}{P_m}\)

  • Handler 分类法:把硬件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根据并行度和流水线分类。

    \(T=<k\times k', d \times d', w \times w'>\)

    \(k\):控制器数目,\(k'\):控制器流水线中控制部件的数目

    \(d\):PCU 控制的 ALU 或 PE 数目,\(d'\):指令流水线中 ALU 部件的数目

    \(w\):ALU 或 PE 的字长,\(w'\):操作流水线中基本逻辑线路数目

    例题

系统结构的发展:

  • 冯诺依曼结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指令与数据同等对待(一条总线)。
  • 哈佛结构:冯诺依曼基础上,指令与数据分离。现代计算机都是哈佛结构。

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 “由上往下”设计。
  • “由下往上”设计。
  • “由中间开始”设计:从传统机器级与操作系统机器级开始。

向上(下)兼容:按某档机器编制的程序,不加修改就能运行于比它高(低)档的机器。

向前(后)兼容:按某个时期投入市场的某种型号机器编制的程序,不加修改地就能运行于在它之前(后)投入市场的机器。

模拟:用软件的方法在一台现有的机器(称为宿主机)上实现另一台机器(称为虚拟机)的指令集。

仿真:用一台现有机器(宿主机)上的微程序去解释实现另一台机器(目标机)的指令集。

并行性:计算机系统在同一时刻或者同一时间间隔内进行多种运算或操作。

  • 同时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 并发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从处理数据的角度来看,并行性等级从低到高可分为:

  • 字串位串:每次只对一个字的一位进行处理。
  • 字串位并:同时对一个字的全部位进行处理,不同字之间是串行的。
  • 字并位串:同时对许多字的同一位(称为位片)进行处理。
  • 全并行:同时对许多字的全部位或部分位进行处理。

从执行程序的角度来看,并行性等级从低到高可分为:

  • 指令内部并行:单条指令中各微操作之间的并行。
  • 指令级并行。
  • 线程级并行。
  • 任务级或过程级并行:以子程序或进程为调度单元。
  • 作业或程序级并行。

提高并行性的途径:

  • 时间重叠:轮流使用同一套硬件的各个部分。
  • 资源重复:重复设置硬件资源。
  • 资源共享:按顺序轮流使用同一套硬件设备。

基本原理和性能公式

大概率事件优先原理: 优先加速使用频率高的部件。是最重要和最广泛采用的计算机设计准则

程序的局部性原理:

  • 时间局部性:程序即将用到的信息很可能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经验规则:程序执行时间 90%都是在执行程序中 10%的代码)
  • 空间局部性:程序即将用到的信息很可能与正在使用的信息在空间上临近。

Amdahl 定律:系统性能加速比与该部件在系统中的总执行时间有关。

  • \(加速比 S_n=\frac{改进后性能}{改进前性能}=\frac{改进前用时}{改进后用时}\)

  • \(S_n = \frac{T_0}{T_n} = \frac{1}{(1-F_e)+\frac{F_e}{S_e}}\)\(F_e\)为可改进比例,\(S_e\)为部件加速比。

    例题

CPU 性能公式:

  • CPU 时间:执行一个程序所需 CPU 时间。

    • \(CPU 时间=时钟周期数 \times 时钟周期时间=IC \times CPI \times 时钟周期时间\)。时钟周期时间\(t = 1/f(系统时钟频率)\)
    • \(时钟周期数=\sum\limits_{i=1}^n (CPI_i \times IC_i)\)
  • CPI:一条指令的平均时钟周期数,\(=执行程序所需的时钟周期数 \div IC(执行程序的指令条数)\)

  • 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数,\(=f/CPI\)

  • MFLOPS:每秒百万次浮点运算数

  • CPU 性能取决于三个参数:

    • t:取决于硬件实现技术和计算机组成
    • CPI:取决于计算机组成和指令系统的结构
    • IC:取决于指令系统的结构和编译技术

    例题

性能评价标准

“X 的性能是 Y 的 n 倍”:\(n=\frac{执行时间 Y}{执行时间 X}=\frac{性能 x}{性能 y}\)

总时间 = CPU 时间 + I/O 时间 + 运行其他程序的时间

CPU 时间 = 用户 CPU 时间 + 系统 CPU 时间

评价方法:CPU 时间、CPI、MIPS、MFLOPS。

比较若干测试程序在不同机器上的执行时间(\(T_i\)表示时间;\(R_i=\frac 1{T_i}\)表示速度,如 MFLOPS):

  • 平均执行时间:各程序执行时间的算术平均值。\(S_m=\frac 1n \sum_{i=1}^n T_i\)
  • 加权执行时间:各程序执行时间的加权平均值。\(A_m=\sum_{i=1}^n W_iT_i\)
  • 调和平均值法:执行任务数量\(\div\)总耗时(速度不可简单相加)。\(H_m = \frac{n}{\sum_{i=1}^n \frac 1{R_i}}=\frac{n}{\sum_{i=1}^n T_i}\)
  • 几何平均值法:执行速度的几何均值。\(G_m = \sqrt[n]{\prod_{i=1}^n R_i} =\sqrt[n]{\prod_{i=1}^n \frac 1{T_i}}\)

例题

第三章 流水线技术

重点

流水线的基本概念及分类:静、动态流水线;单、多流水线;线性、非线性流水线

流水线表示:时空图、连接图

流水线性能计算和分析:吞吐率、加速比、效率

多功能/静态动态流水线的时空图

流水线相关与冲突:

  • 经典五段流水线:各段完成的操作

    • 数据相关(真相关)、名相关、控制相关
    • 结构冲突、数据冲突、控制冲突
    • 数据冲突的各种形式(RAW、WAR、WAW 等)
  • 减少数据冲突的方法:延迟、定向、编译

  • 解决控制冲突的方法:排空、预测、延迟分支、编译

流水线基本概念及分类

流水线技术主要思想:把一个复杂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由专门功能部件完成,并使多个子任务并行执行。

流水线技术的核心部件功能专用化。(一件工作按功能分隔为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每一部分指定给专门部件(段)完成,各部件(段)执行过程时间重叠(时间并行性,并发性),所有部件依次序分工完成工作。)

流水线的级:流水线中每个子过程及其功能部件,称为一个流水段。流水线的段数称为流水线深度(长度)。

  • 操作部件采用流水线,称为操作部件流水线。
  • 指令执行过程采用流水线,称为指令流水线。
  • 访问主存部件采用流水线,称为访存部件流水线。
  • 多计算机通过存储器连接构成流水线,称为宏流水线。

流水线的分类 1:

  • 部件级流水线(运算操作流水线):各类型的运算操作按流水方式进行。
  • 处理机级流水线(指令流水线):把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分段,按流水方式执行。
  • 系统级流水线(宏流水线):把多台处理机串行连接起来,每个处理机完成整个任务中的一部分。

流水线的分类 2:

  • 单功能流水线:只能完成固定功能。
  • 多功能流水线:流水线的各段可以进行不同连接,实现不同功能。

流水线的分类 3:

  • 静态流水线:同一时间内,多功能流水线中的各段只能按同一种功能的连接方式进行工作。
  • 动态流水线:同一时间内,多功能流水线中的各段可以按照不同方式连接,同时执行多种功能。(而不需等到排空之后重新装入)

流水线的分类 4:

  • 线性流水线:流水线各段串行连接,每个段最多流过一次。
  • 非线性流水线:流水线中有反馈回路,每个段可以流过多次。

流水线的分类 5:

  • 顺序流水线:流水线输出的任务顺序与输入的任务顺序相同。
  • 乱序流水线:流水线输出的任务顺序与输入的顺序可以不同。(也称无序、错序、异步流水线)

典型的指令流水线:

  • 三段:取指、分析、执行
  • 四段:取指(访问主存取出指令并送到指令寄存器)、译码(形成操作数地址并读取操作数)、执行(完成指令的功能)、存结果(将运算结果写回寄存器或主存)

流水线通过时间和排空时间:

  • 通过时间:第一个任务进入流水线流出结果所需的时间,又称装入时间

  • 排空时间:最后一个任务从进入流水线到流出结果所需的时间

    在装入和排空的过程中,流水线不满载。

指令通过流水线时间最长的段称为流水线瓶颈

每段流水线后面有一个缓冲寄存器,称为流水寄存器。有缓冲、隔离、同步作用。

例题

4 周期 K+1 的 ID 停顿等待 K 写结果,K+2 的 IF 停顿等待释放 ID 部件。

9 周期 K+2 停顿等待 K+1 释放写回部件。

流水线性能计算和分析

吞吐率 TP:单位时间内流水线完成的任务数量或输出结果的数量。\(TP = \frac{n}{T_k}\)

  • 各段时间相等的流水线:理想的 \(k\) 段线性流水线完成 \(n\) 个连续任务的时间:\(T_k = (k+n-1) \Delta t\)

    实际吞吐率:\(\frac{n}{(k+n-1) \Delta t}\)

    最大吞吐率:\(TP_{max}=\lim\limits_{n \to \infty} \frac{n}{(k+n-1) \Delta t} = \frac{1}{\Delta t}\)

  • 各段时间不等的流水线:时间最长段称为流水线的瓶颈

    实际吞吐率:\(\frac{n}{\sum\limits_{i=1}^k \Delta t_i + (n-1) \max (\Delta t_1,\Delta t_2,···,\Delta t_k)}\)

    最大吞吐率:\(TP_{max} = \frac{1}{\max (\Delta t_1,\Delta t_2,···,\Delta t_k)}\)

加速比 S:完成同样任务,不使用流水线所用时间与使用流水线所用时间之比。\(S=\frac{T_s}{T_k}\)

  • 各段时间相等的 \(k\) 段流水线:\(S = \frac{nk}{k+n-1}\)

    最大加速比:\(k\)

  • 各段时间不等的流水线:\(S = \frac{n \sum\limits_{i=1}^k \Delta t_i}{\sum\limits_{i=1}^k \Delta t_i + (n-1) \max (\Delta t_1,\Delta t_2,···,\Delta t_k)}\)

效率 E:流水线中的设备实际使用时间与整个运行时间的比值,又称流水线设备利用率。

  • 连续完成 \(n\) 个任务,每段的效率计算:每段都执行了 \(n\) 个任务,用时 \(n \Delta t\),效率 \(e = \frac{n}{k+n-1}\)
  • 整条流水线的效率\(E = \frac{e_1+e_2+...+e_k}{k}= \frac{n}{k+n-1}\)

TP、S、E 关系

  • \(E=TP \times \Delta t\)\(E = \frac{S}{k}\)

解决流水线瓶颈的方法:

  • 重复设置瓶颈段:让多个瓶颈流水段并行工作。
  • 瓶颈段再细分:细分为多个子流水段(每个子流水段用时和非瓶颈段相同),形成超流水线。

流水线的最佳段数:流水线段数增加,吞吐率、加速比和价格均提高。

  • PCR 定义为单位价格的最大吞吐率。
  • \(PCR = \frac{P_{max}}{C}\),其中 \(P_{max} = \frac{1}{\frac{t}{k}+d}\)\(C = \frac{1}{a+b \times k}\)\(t\) 为非流水机器串行完成一个任务的时间,\(d\) 为锁存器延迟,\(a\) 为流水段本身价格,\(b\) 为锁存器价格。
  • \(k\) 求导可得 PCR 极大值,以及对应的最佳段数 \(k_0= \sqrt{\frac{t \times a}{d \times b}}\)
  • 大于等于 8 段的流水线称为超流水线。

例题

注意静态流水线和动态流水线的区别。

单功能非线性流水线的最优调度*

向一条非线性流水线的输入端连续输入两个任务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非线性流水线的启动距离 。而会引起非线性流水线功能段使用冲突的启动距离则称为禁用启动距离。启动距离和禁用启动距离一般都用时钟周期数来表示。

  1. 根据预约表写出禁止表 F。

  2. 根据禁止表 F 写出冲突向量 \(\mathbf{C_0}\)

  3. 根据出事冲突向量 \(\mathbf{C_0}\) 画出状态转换图。

\(\mathbf{C_k} = \mathbf{C_0}\),按下式计算新的冲突向量: \[ SHR^{(j)}(\mathbf{C_k})\vee \mathbf{C_0} \] 其中,\(SHR^{(j)}\) 表示逻辑右移 \(j\) 位。对于所有允许的时间间隔都按上述步骤求新的冲突向量,画出流水线状态转移图。

  1. 根据状态转换图写出最优调度方案。由初始状态出发,任何一个闭合回路即为一种调度方案。列出所有方案,计算平均时间间隔,找出最小者。

例题

流水线相关与冲突(五段流水线)

经典五段流水线:分为 IF、ID、EX、MEM、WB 五个周期。

  • IF:以程序计数器 PC 中的内容作为地址,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放入指令寄存器 IR。PC 指向顺序的下一条指令。
  • ID:指令译码,用 IR 中的寄存器地址去访问通用寄存器组,读出所需操作数。
  • EX:
    • loadstore 指令:ALU 把指定寄存器的内容与偏移量相加,形成访存有效地址。
    • ALU 指令:ALU 对从通用寄存器组读出的数据进行运算。
    • 分支指令:ALU 把偏移量与 PC 值相加,形成转移目标的地址。同时,判断分支是否成功。
  • MEM:
    • loadstore 指令:根据有效地址从存储器读出相应数据,或把指定数据写入有效地址指向的存储单元。
    • 分支指令:如果分支成功,就把在前一个周期中计算好的转移目标地址送入 PC。分支指令执行完成。否则,不进行任何操作。
    • ALU 指令此周期不进行操作。
  • WB:把结果写入通用寄存器组。对于 ALU 指令,结果来自 ALU。对于 load 指令,结果来自存储器。

注意事项

  • 默认写操作在前半拍,读操作在后半拍。
  • 如果是单周期延迟分支,则分支指令在 ID 段完成计算目标地址和判断分支是否成功。

相关与流水线冲突

  • 相关:两条指令之间存在某种依赖关系,以至于他们可能无法在流水线中重叠执行,或只能部分重叠。

    相关有三种类型:数据相关(真相关)、名相关、控制相关。

    • 数据相关:下述条件之一成立,则称指令之间数据相关。

      • 指令 a 使用指令 b 产生的结果。
      • 指令 a 与指令 b 数据相关,而指令 b 与指令 c 数据相关。

      第二个条件表明数据相关具有传递性。

    • 名相关:名指指令访问的寄存器或存储器的名称。两条指令使用了相同的名,但并没有数据流动关系,则称为名相关。

      • 反相关:指令 b 写的名与指令 a 读的名相同。反相关指令之间的执行顺序必须严格遵守,保证 b 读的值是正确的。
      • 输出相关:指令 b 与指令 a 写的名相同。输出相关指令的执行顺序也必须严格遵守,保证最后的结果是指令 b 写进去的。

      名相关的两条指令之间没有数据的传送,只是恰巧用了相同的名。可以通过换名技术(改变指令中操作数的名)消除名相关。对于寄存器操作数换名称为寄存器换名。寄存器换名既可以通过编译器静态实现,也可以硬件动态完成。

    • 控制相关:分支指令和其它会改变 PC 值的指令引起的相关。需要根据分支指令的执行结果来确定后面该执行哪个分支上的指令。

  • 流水线冲突:对于具体的流水线,由于相关的存在,指令流中的下一条指令不能在指定的时钟周期开始执行。有三种类型,结构冲突、数据冲突、控制冲突。约定:当一条指令被暂停时,在该指令之后流出的所有指令都要被暂停,而之前流出的指令仍继续进行。

    • 结构冲突:某种指令组合因为硬件资源冲突而不能正常执行,称具有结构冲突。功能部件不是完全流水或硬件资源份数不够时发生。解决方法:插入暂停周期,或增加 Cache 等硬件资源。

    • 数据冲突:相关的指令靠得足够近,他们在流水线中的重叠执行或重新排序会改变指令读/写操作数的顺序,使结果错误,谓数据冲突。

      • 写后读冲突(RAW、WR):对应真数据相关。
      • 写后写冲突(WAW、WW):对应输出相关。写后写冲突仅发生在“不止一个段可以进行写操作,或指令被重新排序”的流水线中。前述五段流水线不发生 WAW 冲突。
      • 读后写冲突(WAR、RW):对应反相关。读后写冲突仅发生在“有些指令的写结果操作被提前、有些指令的读操作被滞后,或指令被重新排序”的流水线中。前述五段流水线不发生 WAR 冲突。

      使用定向技术(旁路技术)减少数据冲突引起的停顿:将计算结果从其产生的地方(ALU 出口)直接送到其他指令需要它的地方(ALU 的入口),可以避免停顿。

      需要停顿的数据冲突(例如 LD 后接一个算术指令):对于无法通过定向技术解决的数据冲突,需要设置一个“流水线互锁机制”的功能部件保证指令正确执行。其作用是检测和发现数据冲突,并使流水线停顿(stall)直至冲突消失。

      依靠编译器解决数据冲突:在编译时让编译器重新组织指令顺序来消除冲突。称为指令调度流水线调度

    • 控制冲突:分支指令和其它会改变 PC 值的指令引起的冲突。处理分支指令最简单的方法是“冻结”“排空”流水线,在 ID 段检测到分支指令时,立即暂停流水线输入,进行 EX、MEM,确定是否分支成功并计算出新的 PC 值,这样带来 3 个时钟周期的延迟。

      为了减少分支延迟,可以采取:① 尽早判断出(或猜测)分支转移是否成功。② 尽早计算出分支目标地址。通过编译器减少分支延迟的方法:

      • 预测分支失败:在检测到分支指令之后,沿分支失败的分支继续处理指令。当确定分支是失败时(预测分支失败成功),流水线正常流动。否则(预测分支失败失败),把在分支指令之后取出的指令转化为空操作,按分支目标地址重新取指执行。预测分支失败成功(分支失败):0 延迟;预测分支失败失败(分支成功):1 延迟。

      • 预测分支成功:没用。除非已知分支目标地址。

      • 延迟分支:把无论是否分支成功都必须执行的指令,紧接着分支指令执行(放入延迟槽),延迟槽中的指令替换了原本必须插入的暂停周期。绝大多数延迟槽仅容纳一条指令。

        延迟槽指令的调度方法三种:

        • 从前调度:从分支指令之前找一条指令插入延迟槽。被调度的指令必须与分支无关,适合任何情况。
        • 从目标处调度:分支成功时起作用。分支成功概率高时采用。
        • 从失败处调度:分支失败时起作用。不能从前调度时可用。

条件分支预测失败的吞吐率:

条件转移分支指令通常要在 MEM 段末尾才会使 PC 内容发生改变。对于 \(k\) 级流水线,需停顿 \(k-1\) 个时钟,直到 PC 中生成新地址后,才能取出下一条指令。

最坏情况:分支指令占比为 \(p\),预测分支失败,分支转移成功的概率为 \(q\)\(k\) 段流水线执行 \(n\) 条指令,最坏需要多停顿 \(pqn(k-1) \Delta t\) 时间。流水线最大吞吐率为 \(\lim\limits_{n \to \infty} \frac{n}{(k+n-1) \Delta t + pqn(k-1) \Delta t}= \frac{1}{[1+pq(k-1)] \Delta t}\)。(若没有分支指令最大吞吐率为 \(\frac{1}{\Delta t}\)

例题

  1. 只有 WB 到 ID 的定向。例如 3、4 周期,停顿等待 WB 段写回寄存器,5 周期定向。 排空流水线,所以 15 周期 ID 段检测到分支指令就暂停下个指令的取指。15-17 周期,等待 MEM 写回 PC,18 周期才能取指。
  2. 有定向之后,数据冲突不在 IF 停顿,在 ID 停顿。这道题是 3 周期延迟分支,所以预测分支失败失败会有 3 个周期的延迟。
  3. 单周期延迟分支加上指令调度,就不会有延迟。

在一台单流水线处理机上执行下面程序。指令经过取指、译码、执行、写结果四个流水段,每个流水段延迟时间 5ns 。但 LS 和 ALU 部件的执行段只能一个工作,LS 部件完成 LOAD 和 STORE 操作,ALU 部件完成其它操作。两个操作部件的输出端和输入端有直接输出通路相互切换连接, ALU 部件产生的条件码能直接送入控制器。假定采用静态分支预测技术,每次都预测转移成功。画出指令流水线的时空图,计算流水线的吞吐率、加速比和效率。

1
2
3
4
5
6
7
I1          SUB     R0, R0      ;R0 ← 0
I2 LOAD R1, #8 ;R1 ← 向量长度 8
I3 LOOP: LOAD R2, A(R1) ;A:向量的一个元素
I4 MUL R2, R1 ;R2 ←(R2)×(R1)
I5 ADD R0, R2 ;R0 ← (R0)+(R2)
I6 DNE R1, LOOP ;R1 ← R1 - 1, 若(R1)≠0 转向 LOOP
I7 STORE R0, S ; 保存结果

(这道题题目里没说,但是看似是单周期延迟分支)

总完成周期数:\(2+4\times 8+1\times 7+2+4=47\)

吞吐率:\(TP=\frac{35}{47\times 5ns}\)

加速比:\(S=\frac{35\times4\times5ns}{47\times 5ns}\)

效率:\(E=\frac{35\times4}{47\times5}\)

作者

xqmmcqs

发布于

2022-06-06

更新于

2023-03-29

许可协议

评论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npsb;Update my browser now

×